24
5月本月中旬在央视开播的一部美食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虽在深夜播放,却风靡全国。每个人的舌尖都是一个故乡,宁波人也看到了故乡。这部纪录片在第二集中,用7分钟的篇幅介绍“宁波水磨年糕”,细致地表现了旧时手工制作年糕的技艺。
宁波水磨年糕取景象山新桥井头村
现在手工制作年糕已经很少见到了,那么《舌尖上的中国》中“宁波水磨年糕”到底是在哪里拍的?
“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前的日子”博客显示,宁波制作年糕的场景拍摄自象山县新桥镇井头村。许多宁波人好奇,这部片子为什么选了这个海边的小村子拍,而不是去做年糕名气更响的慈城?
记者辗转找到了当时参与了纪录片这部分拍摄的欧慎,他是宁波的一名设计师。片中制作年糕的主人公顾圣在、欧秋霞是他的外公外婆。他向记者介绍了片子拍摄的一些幕后故事。
三年前,以报道中国传统民间文化著称的台湾《汉声》杂志就曾出版过一本专门介绍宁波年糕的书,作者走访了宁波地区的百姓人家及新加坡、美国和澳洲等地的“阿拉宁波人”,完整地呈现了宁波年糕加工过程。
“这里面有一个点就是在我外婆家,记录过这里做年糕的技艺。”欧慎说,央视节目组在筹拍时看到了这个材料,也就再次找到了他外婆家。
之所以没有去慈城拍摄,欧慎猜测:“这或许与这部纪录片的表现内容有关,《舌尖上的中国》是想还原本真的生活样态,而慈城的手工制作年糕目前多是为游客展示,与纪录片风格不一致。”
为拍纪录片顾家一家人四世同堂
“正月里来马灯跑,阿姆阿婶捞年糕;捞出年糕老鼠咬,该份人家不张毛。”如今,这些童谣所描绘的生活场景已在宁波消逝。事实上,顾家老人也很久没有手工做年糕了。
曾撰写有专著《慈城年糕的文化记忆》的作家王静把这些童谣收集在自己的书中,她说她对年糕充满感情,毕竟她小时候吃的都是自家做的年糕。但是“现在除了山里头或许几户人家还有手工做年糕,应该不多了。”
欧慎说,他外公顾圣在今年78岁了,可以说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的。他从小是吃家里做的年糕,但是毕竟时代的变迁,外公外婆早就不做年糕了。这次也是为了配合纪录片的拍摄,才重新把制作年糕的工具拿出来,他外公、外婆、阿姨……全家人一起做,做年糕是一件很隆重的事。
“纪录片摄制组去年上半年来踩过点,正式拍摄是10月份,前后共拍摄了3天。”欧慎说。
“晚稻成熟以后,就到了宁波人做年糕的时候了。”纪录片以这样温软的语调开始了讲述宁波年糕的故事。
泡米、磨粉、蒸粉、搡捣……顾圣在、欧秋霞老人这回做了10多公斤的年糕,对拍摄是足够了,但最令他们开心的是,全家二十几个人,因为这部纪录片,得以四世同堂相聚在一起。“外公外婆那几天特别高兴。”欧慎说。
据了解,《舌尖上的中国》从去年3月开始大规模拍摄,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拍摄宁波部分的是导演胡迎迎,她是原中央电视台《美术星空》编导、《人物》编导、《赢在中国》导演、《电影三十年》总编导。宁波部分的镜头除象山外,在慈城走马楼也有取景。
每个人的舌尖都是一个故乡,宁波人也看到了故乡。夹杂着乡音的“宁波水磨年糕”电视镜头,触动了宁波观众的心弦,不少人忆起“小时候家里做年糕的情景,好怀念”,更有网友直呼:“真的很感动!作为一个吃货表示从来没这么自豪过!”
年糕是宁波人习以为常的食物,但却罕有被如此深情地搬上银幕。它植根于民间的土壤,带着乡泥的芳香,乡情的温馨。也正因如此,7分钟“宁波水磨年糕”的镜头让宁波人百感交集,夹杂着乡音的年糕镜头,甚至让观众“看的时候竟然哭了”。
年糕的镜头让不少宁波观众想起了“小时候的味道”、“家乡的味道”。
有网友留言说,“看《舌尖上的中国》,讲到宁波年糕,听到里面传出的阵阵乡音,让人分外回味记忆深处那童年的时光。”
更有网友说:“年糕是大爱啊!我看的时候竟然哭了,真的是内牛满面(网络语,意为泪流满面)啊。”
网友“孤独的_根号3”说:“第二集‘主食的故事’里有我最爱的水磨年糕,想念外婆给我用大灶烤出来的年糕,贼噶好吃,还有梭子蟹配上炒年糕,美味啊。”
网友“一个起床气十足的男宁”说:“贼噶亲切,慈城年糕真的很好吃。小的时候记得不,真的会做很多年糕的,然后放在水里面保存,不像现在真空保存。最后的白蟹炒年糕,真的贼宁波。”
无数的人从中感受到了日常生活的幸福感,对美食背后蕴含的情感也有了更多的体会。
“不带这么玩的小子”说:“重要的是那份亲情,我们应该感谢那些为了美食而辛苦的人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们脸上满足、灿烂的笑容。他们对自然感恩,而我们要对这些食物的提供者感恩。”
“汪洋中的这条船”认为,最关键的是,对普普通通的面条、年糕、豆腐等日常食材充满了敬意和真诚,注入了满满的传统文化韵味和人文情怀。
“静静的_bao”评价这部片子质朴,且饱有情感色彩的美味,让人垂涎。“早上起床,吃到一碗妈妈做的热腾腾的青菜年糕,好满足。”
每个人的舌尖都是一个故乡,宁波人也看到了故乡。夹杂着乡音的“宁波水磨年糕”电视镜头,触动了宁波观众的心弦,不少人忆起“小时候家里做年糕的情景,好怀念”,更有网友直呼:“真的很感动!作为一个吃货表示从来没这么自豪过!”
年糕是宁波人习以为常的食物,但却罕有被如此深情地搬上银幕。它植根于民间的土壤,带着乡泥的芳香,乡情的温馨。也正因如此,7分钟“宁波水磨年糕”的镜头让宁波人百感交集,夹杂着乡音的年糕镜头,甚至让观众“看的时候竟然哭了”。
年糕的镜头让不少宁波观众想起了“小时候的味道”、“家乡的味道”。
有网友留言说,“看《舌尖上的中国》,讲到宁波年糕,听到里面传出的阵阵乡音,让人分外回味记忆深处那童年的时光。”
更有网友说:“年糕是大爱啊!我看的时候竟然哭了,真的是内牛满面(网络语,意为泪流满面)啊。”
网友“孤独的_根号3”说:“第二集‘主食的故事’里有我最爱的水磨年糕,想念外婆给我用大灶烤出来的年糕,贼噶好吃,还有梭子蟹配上炒年糕,美味啊。”
网友“一个起床气十足的男宁”说:“贼噶亲切,慈城年糕真的很好吃。小的时候记得不,真的会做很多年糕的,然后放在水里面保存,不像现在真空保存。最后的白蟹炒年糕,真的贼宁波。”
无数的人从中感受到了日常生活的幸福感,对美食背后蕴含的情感也有了更多的体会。
“不带这么玩的小子”说:“重要的是那份亲情,我们应该感谢那些为了美食而辛苦的人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们脸上满足、灿烂的笑容。他们对自然感恩,而我们要对这些食物的提供者感恩。”
“汪洋中的这条船”认为,最关键的是,对普普通通的面条、年糕、豆腐等日常食材充满了敬意和真诚,注入了满满的传统文化韵味和人文情怀。
“静静的_bao”评价这部片子质朴,且饱有情感色彩的美味,让人垂涎。“早上起床,吃到一碗妈妈做的热腾腾的青菜年糕,好满足。”
“舌尖上的宁波”更需要推广
因为这部《舌尖上的中国》,无数人的味蕾在深夜被唤醒。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教授何镇飙说,这部纪录片不仅是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一种传承发扬,更重要的是它落脚是地方性的。从最南方到最北方,每个地方的人有不同的生存方式,从水边、田间,到高原、大海,这部纪录片把这种地方化的生活方式挖掘出来了,这就唤起了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但是细心去看,这部片子介绍宁波还有一些瑕疵,比如把年糕和团子混淆等等,但这个不能只怪编导不仔细,宁波的文化部门在推介宁波地域饮食文化上是不是还有所欠缺?”何镇飙说。
在他看来,宁波的饮食文化还是很博大精深的,年糕还不足以来代表宁波的美食。
许多宁波的网友同样不过瘾。“怎么只有年糕,宁波不止有年糕呀!”那么,还有什么能够代表宁波,代表“舌尖上的宁波”?
中国烹饪大师戴永明同样认为宁波年糕虽然有特色,但也不够典型。“宁波菜,非常丰富,咸菜黄鱼、烤菜、苔菜虾孱……”
戴永明说,如果仅就点心论,猪油汤团、龙凤金团、水晶油包、鲜肉小笼包子……更堪代表。另外,奉化的千层饼、芋艿头等也都是很有名的。
而对于年糕,事实上,宁波的年糕产业已经做到了全国第一,但是“目前还是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仍有很大的产业化空间。”宁波江北区慈城商会年糕同业分会副会长傅立维表示,最近宁波正在筹建宁波年糕协会,就是为了推动宁波年糕走向更大市场。
本版图片均来自“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前的日子”博客,图片内容为节目摄制组在拍摄顾圣在、欧秋霞一家制作年糕的场景以及摄制组请宁波厨师制作年糕的情形。
央视最近热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发了淘宝的美食购买热潮,最近一段时间,宁波年糕、安徽毛豆腐、云南火腿等地方特色美食成了淘宝上的热门搜索词。
手工年糕片卖断货
“看到纪录片里放的宁波年糕,特别是梭子蟹炒年糕这道菜,我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在江西上大学的宁波人小陈看过纪录片以后,马上从淘宝下单买了几包年糕,打算和同学们分享家乡美食。
在淘宝输入“宁波年糕”,跳出了700多条信息,不少年糕以“舌尖上的中国”里有介绍为卖点。“现在是年糕销售的淡季,原本每天销售量很少的,但自从《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以后,年糕的销量猛增了好几倍,不少网友都是晚上下的单。”北仑的周先生在淘宝上开一家年糕店,卖的就是他外公做的手工年糕,看过纪录片以后,他在自己的网店商品名上标注“舌尖上的中国”几个字,最近几天他的网店访问量大增,短短3天时间已经预售了50多公斤年糕,一款手工年糕片还卖断了货。
云南火腿安徽毛豆腐也很火
来自淘宝数据显示,自《舌尖上的中国》开播以来,短短5天内就共有580多万人上淘宝淘一淘熟悉的家乡味。
各类美食的销量增长最快的,是此前冷门的毛豆腐、松茸、诺邓火腿、乳扇等。
如安徽特产毛豆腐,在当地素有“徽州第一怪,豆腐长毛上等菜”之称,是徽州地区千年来的传统风味小吃。由于其特殊性,在其他地方很少出现,最近几天毛豆腐的搜索量就增长113倍。
云南的诺邓火腿在纪录片播出后5天内,成交量增了4.5倍,环比增长17倍。而其他地方的特产,如湖南的腌鱼、内蒙古的奶豆腐、台湾的乌鱼子等等,也都受到各地吃货的热捧。
有意思的是,因为《舌尖上的中国》播出时间在晚上,使得地方特色美食在网上的交易高峰从之前的中午11点和下午的4~5点,转移到每晚的10~12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