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资讯

14

6月

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6月12日下午开始,央视新闻综合频道开始滚动播出“浙江宁波象山小白礁I号沉船”水下考古发掘直播活动预告片。

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

其实,更大的惊喜在6月下旬,届时,央视新闻频道、中文国际频道、英语频道将对水下考古发掘过程进行连续报道,并在端午节期间推出2至3场大型直播特别节目,直击沉船的发掘现场,全方位解读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方法、技术、装备。

“象山小白礁I号沉船”有什么魅力能让央视如此重视呢?记者采访我市文物考古部门的专家,先为读者解读一些这艘沉船的幕后故事。

沉船来自清朝,文物价值不菲;沉船是艘商贸船保存完好或可复原。“象山小白礁I号沉船”遗址位于象山县石浦镇渔山列岛海域,在2008年度浙江沿海水下文物普查中被发现。经前期调查和探摸,该沉船为一艘中等规模的远洋商贸运输船,是一艘以龙骨和肋骨为主要纵横构架的尖(圆)底木质海船,属于中等规模的远洋商贸运输船只,约下沉于清代道光年间。

目前,沉船埋藏于泥砂夹杂的海床之下,遗址表面最低处水深20至24米,最高处水深18至22米(低平潮~高平潮)。船体残长约20.35米、残宽约7.85米,遗址散布范围长约23米、宽约11.2米。船体上层和船舷等高出海床表面的构件已不存在,但龙骨、肋骨、隔舱板、船底板等主要构件依然保存较好且清晰可辨,可复原程度较高。

已出水473件精美器物。考古专家在沉船中发现了数量众多排列整齐的梅园石,经考证该沉船以运输宁波本地特产梅园石材为主。前期专家们已采集出水473件器物,除少量船上生活用品和船体构件外,大部分是货物,其中器类主要包括瓷器、陶器、铜器、锡器、石器、木器等。瓷器器形有碗、豆、盘、杯、器盖、罐等,多为青花瓷,器底多篆书“道光年制”款,少量“嘉庆年制”款;陶器器形有罐、壶和砖等。

而铜器主要为铜钱,包括“乾隆通宝”、“嘉庆通宝”、“道光通宝”及日本“宽永通宝”、越南“景兴通宝”等;另有“盛源合记”玉印、西班牙银币、锡盒等珍贵文物。多数器型规整、纹样精美、品相良好,具有较高的文物、科研和展示价值。

六地专家携手打捞。清代沉船的发现让专家们欣喜不已,但是更艰巨的课题也随之摆在专家们面前:如何进一步发掘打捞,打捞后如何保护研究?为此,专家们多次进行了论证研究。2011年4月,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宁波象山小白礁I号沉船”遗址水下考古发掘项目立项,由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开展,并调集北京、安徽、江西、福建、海南、浙江等地水下考古队员共同参与,现场参与发掘人员35名左右(其中宁波本地水下考古队员6名)。这是我市和浙江省第一个正式获批立项的水下考古发掘项目,也是国家文物局确定的2012年度全国重点文物工作之一,填补了我市和浙江省水下考古发掘项目的空白。

记者了解到,根据发掘工作计划,2012年主要完成船载文物发掘;2013年完成古船船体发掘。2012年度发掘工作自5月11日启动以来,经过前期人员集结、海上主要工作平台等设备的调运以及相关手续办理等准备工作,6月4日开始正式进入潜水发掘阶段。发掘工作计划于7月上旬结束。当然,观众们可以通过电视直播欣赏到本次考古最为精彩的内容。

关于本文
  • 本文标签: 沉船 象山小白礁
  • 浏览量:超过 529 人围观
  • 发布日期:2012年06月14日
相关文章
所有资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