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资讯

20

6月

宁波范围内发现的第五艘沉船

“小白礁I号”沉船被称为我国继“南海号”、“南澳号”沉船之后的重大水下考古发现,专家表示,这艘沉没在浙东沿海往返南洋必经航线上的清代沉船是目前我国水下考古工作中发现的年代较晚的木船,为探索清代晚期中外贸易史、近代海外交通史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小白礁I号”沉船还是宁波范围内发现的第五艘古沉船。

2009年的重点调查发现,“小白礁I号”沉船船体保存较好,所见龙骨大致位于船的中央,两侧均有舱板。沉船残断为东西两半,断裂线位于船体中间偏西位置。残存船体遗迹主要构件清晰可辨,已确认船体构件有龙骨、肋骨、隔舱板、船底板等,亦有少量散落的船板。根据上述各部位船体构件及其位置,目前可辨认出两个船舱,其中一舱仅存一道厚17厘米的弧形肋骨,舱中淤满灰色海泥,装载有青花小碗以少量瓷器小杯,仍保持运载时的状态。另一舱紧邻此舱,舱中多见残碎的缸片,还有一堆铜钱。两舱均发现有水眼,位于舱的前后壁近中间处,紧贴船底板。

据介绍,沉船遗址主体集中,散布范围不大,船体可复原程度较高。沉船的龙骨和肋骨都较为粗大,龙骨断面长36厘米,宽28厘米,肋骨断面长15厘米至22厘米,宽15厘米至18厘米,具备较强抗风浪能力,而遗址所在的渔山岛位于象山县石浦港东南大约26海里的洋面上,其12海里外即为外海,属远离大陆的外海航线区域。

由此可以判断,这艘沉船在当时规格不小,应该属于远洋商贸运输船只。这是一艘没有被盗捞过的古沉船,除部分裸露的船体被腐蚀外,被压在梅园石石板底下的船体保存完好。另外,多数出水遗物器形规整,纹样精美,品相良好,具有较高的文物、科研和展示价值。而这些出水的文物正是宁波自古以来就是对外贸易港口的又一证明,再度佐证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

根据发掘工作计划,今年将完成船载文物发掘与船体测绘、采样鉴定、保护方案编制等工作,2013年实施古船船体打捞发掘,来自全国的40余位专家学者将共同完成这项任务。之后,有关方面还将向国家申报古船船体科技保护复原项目,在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内边修复边展示。

关于本文
  • 本文标签: 第五艘沉船
  • 浏览量:超过 282 人围观
  • 发布日期:2012年06月20日
相关文章
所有资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