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9月
宁波游泳团队已在伦敦残奥会上斩获3金1银1铜,这是宁波选手自2008年参加残奥会以来取得的最辉煌的战绩。王益楠和杨洋这两个冠军的名字已被宁波市民熟知,而发现和培养他们的恩师一直在背后默默无闻。
“这么多年来,我们的辛苦没有白付出。”从2001年7月13日,即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的那天开始,十一年间,宁波市残联组宣部的干部林军负责发现好苗子,金牌教练汤能能负责游泳培训,两人合力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残疾人游泳运动员。有人把这对黄金搭档称作宁波游泳团队的造梦师,是他们亲手打造了伦敦残奥会上的宁波游泳梦之队。
残疾人泳坛的黄金搭档
昨天,在江北区实验小学游泳馆内,记者采访了林军和汤能能。
穿着简单的运动T恤和短裤,皮肤黝黑,汤能能教练今年刚满60岁,上个月办理了退休手续,但拗不过领导和学员的请求,他被返聘回来继续教授游泳。
在王益楠获得宁波残奥会首金的那个晚上,汤教练彻夜未眠。得到消息后,他第一时间打电话给市残联的林军。电话里,两人因为太激动,一开始讲话时竟都语无伦次了。
回忆第一眼见到王益楠,汤教练说当时并不看好他,“年龄太大,关节很硬,加上脑瘫导致的马蹄型双足内翻,协调性也不好。”但王益楠一下水,汤能能就看到了希望,他的水感非常好。当然王益楠训练也很刻苦,每逢压腿、压肩时都是忍着剧痛,咬着牙。三个月集训后,王益楠就在全国比赛中获得佳绩。
与王益楠同期训练的杨洋也曾师从汤能能,而发现杨洋的是市残联的林军。2007年,为了备战2011年的残疾人全运会,全省都在找好苗子。第一次见到杨洋的时候,林军惊呆了,这是一个无法站立,整个人软绵绵的孩子。“就想给孩子一个康复的机会吧。”林军被杨洋父亲的爱子之情所感动,招杨洋进了游泳队。
亲身体验寻找特殊技法
一年365天,汤能能只在春节里休息几天。他说,与正常运动员相比,残疾人运动员的训练更加复杂艰难。正常人游泳是通过双手双腿滑行,产生反作用力向前行进。而对于许多独臂的残疾人而言,因为双臂力量不平衡,常常会“跑偏”,不知不觉从泳池这道偏到另一道。
“这种情况太多了。”汤教练叫了一声正在泳池里训练的学员徐佳玲。她从赛道里探出头来,大大圆圆的眼睛,长得可爱极了,但一场车祸夺走了她的左臂。汤教练说,为了体会徐佳玲在水中的感受,他总是自己背着左手,只靠右手在水中滑动。这样的亲身体验让他悟出了很多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手臂向内弯曲一些,重新设计游泳线路。他总是手把手地教授,在水中一泡就是几个小时。
汤能能笑着对记者说,徐佳玲已经是他带过的第4批残疾学员了,她有希望在4年后的残奥会上冲击金牌。
这两孩子叫人特别心痛
这么多年总共带过多少弟子,汤能能已经记不清了,而弟子们在各类比赛上拿到的奖牌少说也有80块。但在这些弟子中,最令他心痛的是两个“丹丹”,一个叫朱丹丹,一个叫陈含丹。
因为车祸,朱丹丹整个右脚截肢至大腿。刚来的时候,朱丹丹什么都不会游。汤能能记得那时候,每天下午5点半别人都结束了,还得加班加点教她。但汤能能说,“花多少时间,我都愿意教这孩子,因为她太刻苦了。”朱丹丹家住高桥,每次训练完,都已到了夜幕降临的时候,她就在妈妈的陪同下,拄着拐杖上公交车,一坐就是2个小时。她的妈妈告诉汤教练,女儿每次一上车就会靠着她睡着,因为实在太累了。但这孩子从来没有叫过苦,所以无论多艰难,她也一定会陪着女儿。
朱丹丹如今读高二了,成绩很好,非常有希望考上大学。另一个丹丹让汤能能特别心酸,陈含丹本来也能前往伦敦参加残奥会,但因为在省里训练时腰部意外拉伤,让她这么多年的理想搁浅了。
汤能能告诉记者,“2009年的时候,因为腰伤,对她来说下水就像是跳进了一个开水池,那种疼没有体验过的人是很难想象的,就像在腰间插了一把刀子一样。”
为此,汤能能也心疼得直掉眼泪。“我劝她说,含丹啊,你这么疼就别练下去了,我看着都太心疼了。”陈含丹却哭着求教练让她练下去。“如果我真是游不动了,忍不住了,那就不练了。”就是这样,陈含丹忍受着锥心刺骨之痛,继续追逐自己的梦想。这股执着的劲头,汤能能说自己永远不会忘记,一个脑瘫儿能做到这样,他有能力就更应该帮助他们。
游泳让孩子们找到自信
在林军看来,和汤能能携手走过的这11年来,最关键的不是拿多少块奖牌,而是通过游泳,这些孩子交了朋友,变得开朗起来,自信起来。
在现场的一个个妈妈告诉记者,孩子失去了双腿,但非常乐观,见到人就笑,游泳的时候特别卖力,生病也少了。林军说,刚开始做这件事情的时候,社会上有很多人,甚至是朋友,都说,何必呢,残疾人就应该呆在家中,或者是这样的训练太过残忍。但事实证明,游泳或许是重残脑瘫孩子最好的康复方式,他们能够走出家庭,生活自理,对他们而言,这是巨大的飞跃。
“我手下有个9岁的小姑娘,以前也是四肢无力,但现在都能到普通小学跟班就读了。”就如汤能能所说,让孩子们得到身心的康复,或许这才是体育或是运动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