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12月
“唐诗之路的申遗要比想象的难得多。”头发花白的竺岳兵像老僧一样坐在书房里,他的背后,挂着一张地图。
它不是藏宝图,而是一张旅游线路图。地图中,如今已隐没于荒草野地的千年古道,曾是一条比如今黄金周还热的旅游热线。
那是中国鼎盛时代的唐朝,以李白为代表的诗人们长袖翩翩,沿江而下,吟着诗,喝着酒,游山玩水,留下了千首唐诗。“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正是写于此路。
这条路,就是竺岳兵提出的唐诗之路。“西有丝绸之路,东有唐诗之路。”老人如此讲述其意义。
2007年,在竺岳兵所在的县城新昌,率先提出了唐诗之路的申遗;随后,周边地区遥相响应。
但多年过去了,申遗之路依然漫漫,面临曲高和寡的冷落和尴尬。
唐诗之路的提出者,就是这个叫竺岳兵的新昌老人。
1979年以前,竺岳兵还在新昌县土产公司负责建设运输毛竹的“毛竹公路”。在毛竹山区生活工作了十多年,他对那里的古今风情、人文、自然地理很熟悉。
结合自小的唐诗修养,竺岳兵发现许多唐诗中提到“水路”,如杜甫在《壮游》里有诗句“归帆拂天姥”等,他的脑子里渐渐产生了一个想法:从慈圣村经茅洋、黄坛、沃洲、兰沿、新昌城关镇到今嵊州接曹娥出杭州湾,可能是古代著名的水上旅游线。
为了验证这一想法,竺岳兵运用自然科学知识,根据详细地形图,计算了那片地区的集雨面积、河床坡度等等,得出了在古代植被茂密、雨量充沛的条件下,这里肯定是一条水路的结论。
于是,竺岳兵决定“走自己的路”,在51岁那年提前办理了退休,全身心地投入到唐诗之路的研究之中。
为了让自己对李白心中有数,竺岳兵在墙上挂一张图,在上面画出李白的行踪,标注出他一生的行踪。
1991年5月,竺岳兵在由南京师范大学和中华书局联合主办的“中国首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宣读了他的论文《剡溪——唐诗之路》,从而正式提出“浙东唐诗之路”。
“浙东唐诗之路”一提出,立即受到学术界、社会各界的重视,并迅速形成共识,认为“浙东唐诗之路”可与河西丝绸之路并列,同为有唐一代极具人文景观特色、深含历史开创意义的区域文化。
著名国学大师、书画大师启功先生特地为此写有一首七绝:浙东自昔称诗国,间气尤钟古沃洲。一路山川谐雅韵,千岩万壑胜丝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