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3月
《壁花少年》一部标准美国的青少年片子,几乎全是“90”后演员。“壁花少年”的留来是指那些影片根据同名小说改编,原著作者史蒂夫-奇波斯基改写剧本并执导。故事围绕一名性格内向的青少年“查理”跌宕起伏的成长过程。正从初中升到高中的男孩查理,因为性格内向,没有朋友,甚至连自己姐姐也因属于高年级学生,也不愿和这个刚刚升入高中的新生菜鸟弟弟在学校有任何语言交流。所以,查理便通过给以死去的一位朋友写信来宣泄自己内心的话语。书信中,自然写到一个普通青年对爱情,性,毒品,同志,社交生命价值等问题。然而,查理因为小时候姑妈带给他的阴影患有一定程度的心理疾病,加上一对没有血缘的关系的兄妹与他成为的朋友之后发生的种种事情而不普通。
青春,总是那么伤人的,默默承受伤痛的。就像影片之查理一直暗恋苏珊,即使苏珊看得出来查理对自己有意思,但是查理就是一直没有表白。望着心爱的女生与其他人亲吻,跳舞,自己也只能悄悄地在角落默默忍受。男性们,不管多大总会找些东西来麻醉自己,或酒水或香烟或毒品,查理选择了毒品来麻醉自己,或许更多的是他想用毒品是自己放得开,变得胆大,如同苏珊男友一样成为聚会的焦点。
“壁花少年”中的壁花是指在社交中十分害羞或不讨喜的人,甚少参与社交活动。在舞会、派对上,那些常常因为不想跳舞或没有舞伴的人,常常倚墙而立。这就是壁花一词的由来。最初这个词主要是用来形容不喜跳舞、作壁上观的女子,现在也用来形容男士,并且拓展到除舞会之外的其他社交场合。
在影片的后半段导演穿插进了一些查理童年时期的零碎镜头,其中查理对婶婶去世的心结是升华影片情感的重要部分。查理之所以会变得忧郁和自闭主要在于他把婶婶意外去世的责任归咎到自己身上。而当查理越来越深入的探索苏珊和帕特里克所谓的 “the island of misfit toys” 时,他的童年阴影开始被朋友之间的烦恼和多变的关系唤醒。当苏珊告别查理去大学的时候,查理积蓄多年的内疚感终于爆发了,在自杀未遂后,查理被送进了医院。虽然这看似是一个很糟糕的结果,但是查理的负面情感终于得到了释放,他这一次可以彻底得从墙角脱身了。在影片的结尾,卡车驶过幽长的隧道,查理像苏珊一样打开车窗,慢慢站起身来,用双臂彻底拥抱那个隧道之后的陌生和崭新的世界,这一刻他相信:对于未来,自己有无限的可能。
这部片子与其他的《阳光灿烂的日》或《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等有很大不同,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时代背景的影响。前两部片子的那些青春多多少少都受时代的影响,而不得不去做某些事。但是在美国,这样的东西就显得很淡化,他们的青春可以很自由,可以自己选择。而不时代影响青春。如同查理一代的美国孩子们,他们的青春总是充满了聚会派对,性,毒品。在一个没有家长的房子里的聚会,他们会如同家长们的社交活动般发生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情。
不论东方西方的这样的青春,我们都有自己的方式去度过。我不知道,是否我们自己在某一时刻会感到,这一群所谓的青春好友,我和他们到底是不是一体的。总有那么一个时候,我们会感到自己被一群人冷落,不论是友情,还是爱情,还是亲情,有那么一个时刻,我们是不属那么一个时刻的。或许,我没有查理那么内向,那么自闭,可有时我却和他是一样的,看到自己的朋友们聊着他们的话题,谈着自己的恋爱,哪怕是同性恋爱,就好像我在一个团队以外的人一般。在无数个不属我们的夜晚中,在无数个属于青春的夜晚中,在无数个聚会里,就算打一个招呼,就算一个画面,就算一通电话,也会让我感到自己是那么孤单不济。